今天看来,美国公司采用现金+股权激励(stock-based compensation;简称SBC)的薪酬体系似乎已经是常态了。
从历史上看,1975年美国持有股权的员工数为25万,但之后短短5年就上升到310万。到2002年时已经增加到930万。
据估计,标普500公司中,2002年一年的员工股权授予就达到1260亿,甚至超过了当年的爱尔兰GDP。
持有股权的也不仅仅是高级管理层。2014年,35%的美国公司员工通过各种薪酬计划持有公司股份,13%持有公司股票期权。
随着股权激励的兴起,随之而来的会计处理就成了摆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,并且引发了一场长达40年的纷争。
今天的故事就来看看US GAAP对SBC会计处理的历史,以及过程中SEC/FASB、投资者与商界、政界之间的博(si)弈(bi)。
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公司,审计师,政治游说团体,SEC,美国国会,著名投资者如巴菲特,各方的角力。
我们看戏凑热闹之余,也能管中窥豹,一睹“小小”的会计处理变动如何改变着公司股票价值,暗中撬动各方利益。
一、会计处理争议核心
我们从简单直观的故事说起:
假设雇员马克同意,接下去5年都只领取一小部分现金薪水。但同时公司承诺5年后支付一笔额外的现金奖励。
这种情况下,首先没有人会质疑马克现在立即领取的薪水如何记账(当期费用)。但承诺5年后那部分的薪酬呢?该当年立即计入费用,逐年确认,还是5年后实际支付时确认呢?
如果把这个例子中5年后的薪酬改成SBC,那没有现金流出的报酬,是否要计入当期费用匹配确认成本呢?
从表面上看,SBC有着管理层所声明的一些显著好处:
第一,股权激励有助于将雇员与股东的利益同步,让雇员有内在动力做出利于公司长远经济利益和股价上升的决策。
第二,许多初创的发展期公司严重缺乏现金流。为了在现金限制下依然能支付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人才,股票期权成了很好的现金替代。
第三,股票期权也为雇主和雇员双方带来节税的好处(税务问题本文暂不讨论)。
但从投资者角度看,SBC对公司价值的隐形伤害长期被遮盖着,一度没有引起关注。
这和背后的会计处理脱不了干系。